撰文:呂瑜軒物理治療師(Chantal Lu, Registered Physiotherapist)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症狀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年長者常見的退化性疾病之一,也是造成長者行動障礙的最常見因素之一。退化性膝關節炎在60歲以上的華人女性中約為42.8%,男性則為21.5%。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的症狀有疼痛、關節僵硬、關節變形、腫脹、活動時有咔咔聲甚至感覺無力。而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誘發因子除了年齡之外,女性、體重過重、勞損、基因、不良姿勢及受傷史都可能造成長者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
退化性膝關節炎一般可分成五個階段,除了正常的零階之外,第一階段膝關節有些許骨刺生長,但患者通常不至於感覺疼痛或不舒服;第二階段患者開始感覺到有症狀,包括長時間行走後感覺膝關節疼痛,僵硬;第三階段為中度的膝關節炎,患者會經常感覺疼痛及僵硬,特別在早晨或者久坐之後,膝關節有明顯軟骨磨蝕,X光可見股骨與脛骨之間空間變小;第四階段為最嚴重的膝關節炎,股骨與脛骨空間大幅減少,軟骨近乎磨蝕殆盡,此階段的患者在行走或活動膝關節時會感到巨大的疼痛。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
目前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患者初期都會以保守治療為主,如保守治療已經失去控制疼痛的效果時,才會考慮為病人安排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中又分藥物及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的部分除了以消炎止痛藥控制疼痛外,也有施打類固醇、透明質酸(俗稱打啫喱)、血漿血小板注射等方式;非藥物治療則以患者教育、運動介入及體重控制為主,而物理治療在非藥物治療就扮演重要角色。除了以電療、冷熱敷、超聲波或針灸等治療方式減少發炎控制疼痛,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之下進行運動尤為重要。運動的目的除了可以幫助控制體重,針對膝關節的肌力、活動度以及神經肌肉訓練能有效控制退化性膝關節的惡化的速度。
若患者經過保守治療的介入後,膝痛及下肢功能仍無明顯改善,則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膝關節置換手術是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最常見的方式之一,該手術現今以發展十分成熟,患者術後能大幅減少膝部疼痛,而術後積極接受物理治療也有助於及早恢復步行能力及增進下肢功能。
適合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的運動建議
帶氧運動:以低衝擊的運動為主,例如疾步行、游水、踩單車及太空漫步機。
另外介紹大家6個簡易的家居運動,方便長者在家中練習。如運動進行的過程中感覺不適或疼痛增加,建議大家先暫停並盡早求醫及諮詢物理治療師意見。
結語
退化性膝關節炎雖然是退化性疾病,但在運動及物理治療的幫助下,患者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延緩膝關節退化的速度。
參考資料
Yuen WH. Osteoarthritis of knees: the disease burden in Hong Kong and means to alleviate it. Hong Kong Med J. 2014;20(1):5-6. doi:10.12809/hkmj134191
| 肌力訓練: | |
![]() |
拱橋運動:
|
![]() |
倚牆深蹲:
|
![]() |
側向弓步:
|
| 伸展運動: | |
![]() |
膕繩肌伸展:
|
![]() |
坐姿股四頭肌伸展:
站姿股四頭肌伸展:
|
![]() |
小腿肌弓步伸展:
小腿撐牆伸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