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icon
  • English
  • 繁體中文
  • 1
  • 2
  • 572048536_1269742548506119_7972327115633381679_n 衝擊波治療 Vs 高能量電磁波治療 大比拼!

    經常有病人問到衝擊波治療及高能量電磁波治療有什麼分別?今日就等小編同大家深入淺出地講解一下兩部儀器在治療原理、作用及適應症上有何分別!

     

    衝擊波治療 (Shockwave Therapy)
     

     

    高能量電磁波治療 (High Intensity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rapy) 

    本頁圖片/檔案 - 482228286_9403015706426411_6479811667610914223_n   本頁圖片/檔案 - 3 (1)
    治療原理
    ????原理: 利用高能量聲波 (acoustic wave) 傳入組織,產生機械性衝擊及微創反應, 刺激組織修復
    ????傳導方式: 聲波 (mechanical energy)
    ????作用深度: 約3–6 cm(視探頭及能量)
     
     
     
     
    治療原理
    ????原理: 利用高強度電磁
    場 (electromagnetic
    field) 穿透皮膚與脂肪層, 在深層肌肉誘發磁感應電????流與肌肉收縮
    傳導方式: 電磁波 (magnetic energy)
    ????作用深度: 可深入至8–10 cm,影響肌肉與神經活動
         
    主要作用
    ????組織修復: 促進血液循環, 刺激膠原蛋白生成, 活化幹細胞反應
    ????止痛機制: 抑制痛覺傳導, 分解鈣化, 消炎作用。
    ????肌肉反應:不會直接造成肌肉收縮
    ????代謝效果: 局部修復及減少鈣化
     
     
     
     
    主要作用
    ????組織修復: 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促進細胞代謝
    ????止痛機制: 放鬆肌肉痙攣, 刺激神經, 調節疼痛信號
    ????肌肉反應: 會誘發深層肌肉強烈收縮 (類似主動運動)
    ????代謝效果:改善淋巴流動, 增加代謝, 可輔助減脂與肌肉強
    化
         
    常見適應症
    ????肌腱/筋膜: 網球肘, 足底筋膜炎, 肩旋轉肌腱炎, 鈣化性肌腱炎
    ????關節: 網球肘, 髕腱炎, 髖滑囊炎
    ????運動恢復: 慢性肌腱炎, 延遲性肌肉酸痛
     
     
     
     
    常見適應症
    ????肌腱/筋膜: 肩頸肌肉緊張, 下背痛, 梨狀肌症候群
    ????關節: 腰背痛, 骨盆肌群無力, 關節周圍肌肉萎縮
    ????神經系統: 坐骨神經痛, 神經性肌肉無力
    ????運動恢復:運動後恢復, 提升肌力訓練效果
    ????盆底肌訓練
         
    禁忌症及注意事項
    ❌懷孕
    ❌ 禁止用骨折區
    ⚠️避免直射金屬區域
    ⚠️ 心臟起搏器小心使用
    ⚠️ 避免急性炎症或腫瘤區
     
    禁忌症及注意事項
    ❌懷孕
    ❌ 禁止於有金屬植入區域
    ❌ 禁止使用心臟起搏器
    ⚠️ 避免急性炎症或腫瘤區
    ⚠️ 骨折區慎用(需癒合後)
         

     

    簡單比喻
    ???? 衝擊波:好似「小鎚仔敲打」刺激組織修復,針對慢性肌腱炎、鈣化、筋膜炎最有效。
    ⚡ 高能量電磁波:好似「無接觸嘅深層肌肉訓練器」,強化深層肌肉、改善神經肌肉控制。
     
    衝擊波及高能量電磁波治療都是物理治療中其中一種有效的治療儀器, 但不能單靠進行這些儀器治療便會得到痊癒。 治療效果需要配合治療師的手法治療, 針對性的運動處方, 家居護理及姿勢糾正等。只有透過這樣一套整全的治療方案, 才能夠讓傷患獲得最大的康復效果。選擇哪種治療方式應基於患者的具體情況及治療師的專業判斷!
  • 1 高能量電磁波治療(High Intensity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rapy)介紹
    近年物理治療科技不斷進步,其中一項嶄新的治療技術——高能量電磁波治療(High Intensity Electromagnetic Field Therapy,簡稱HI-EMT),已被廣泛應用於肌肉骨骼疼痛及軟組織修復的治療中。紅磡診所最近都引入咗呢項技術,希望俾更多病人受惠。
     
    ????原理介紹
    高能量電磁波治療係利用高頻率嘅脈衝電磁場滲透入身體組織,刺激細胞活動。當電磁波通過身體時,會喺組織內產生電流感應(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從而刺激:
    • ???? 細胞新陳代謝
    • ???? 肌肉纖維收縮及強化
    • ???? 增加血液循環
    • ???? 促進軟組織及骨骼修復
    簡單啲講,即係透過「磁力能量」深入組織,幫助身體自我修復同減痛~
    物理治療師亦可以因應病患嘅情況替病人尋找準確的位置,作單次高能量聚焦治療,更有效刺激深層患處。
     
    ????治療作用
    高能量電磁波治療適合用嚟:
    • 緩解急性或慢性肌肉疼痛、關節痛
    • 改善肌肉張力、促進肌肉放鬆
    • 促進韌帶、肌腱、骨折等組織修復
    • 幫助運動員訓練後肌肉恢復
    • 改善神經再生及血液循環
    治療時,病人只需要舒適咁坐或躺,治療探頭會放喺治療部位附近,全程無需脫衣或直接接觸皮膚,感覺只係輕微肌肉跳動,非常安全舒適。
     
    ????治療需注意事項
    治療前後建議:
    • 治療當日可正常活動,但避免即時進行劇烈運動
    • 如有金屬植入物、心臟起搏器或懷孕等情況,請先告知治療師
    • 治療後若感覺輕微肌肉酸軟屬正常現象,通常一兩日內會消退
     
    ????禁忌症
    不建議使用於:
    • 裝有心臟起搏器或電子植入裝置人士
    • 懷孕人士
    • 惡性腫瘤部位
    • 嚴重感染或出血部位
     
    ????總結
    高能量電磁波治療係一種安全、非入侵性、無痛嘅治療技術,能有效促進身體自然修復同舒緩疼痛,再配合治療師的臨床評估、手法治療、運動處方及姿勢糾正,整體嘅治療效果就更顯著。如果你有長期肌肉酸痛、運動勞損、或術後康復需要,不妨向我哋診所查詢,了解呢項嶄新療法是否適合你????
     
    本頁圖片/檔案 - 1 本頁圖片/檔案 - 2
       
    本頁圖片/檔案 - 3 本頁圖片/檔案 - 4
       
    本頁圖片/檔案 - 5 本頁圖片/檔案 - 6
       
     
     
  • 358105526_670683031745410_2706862823633486092_n 做運動時出現痛楚怎麼辦?
    撰文:林偉雄物理治療師 (Warren Lam, Registered Physiotherapist)
     
    不論是跑步、健身、舉重訓練、球類運動或受傷後的復康運動等等,筆者都經常被問到,做運動時是否應該要避免出現痛楚,或運動時有少許痛楚是否安全?
     
    運動時出現痛楚是正常的,只要痛楚的程度是個人可接受的範圍內便可,而硏究亦顯示,痛楚並不等如傷害!我們可以監察運動進行時(During exercise)、運動完之後(After exercise)及24小時後(24 hours)的症狀,從而判斷運動是否適合繼續進行,停止或需要作出更改。
     
    大家可以不妨嘗試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運動時的痛楚是否於自己可接受的範圍內?
    我們可以把痛楚由0至10分打一個分數,一般情況下3至4分以下都是一個可接受及安全的痛楚範圍。 (圖一: 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 NPRS),若果超越這個分數 (>5分)便應停止該運動。我們不要盲目追求 “NO PAIN, NO GAIN”啊????
     
     
     
    2. 做完運動之後,痛楚是減輕、加劇或不變?
    痛楚減輕:運動可以繼續或提升????
    痛楚不變:運動可以繼續
    痛楚加劇:要加陪小心,留意24小時後的症狀
     
    3. 做完運動24小時(或翌日)之後,痛楚是減輕、加劇或不變?
    痛楚減輕:運動可以繼續或提升????
    痛楚不變:運動可以繼續
    痛楚加劇:運動需要停止或減輕運動強度(Doing too much, too soon!),否則有機會加劇傷患????
     
     
    以上都是一個簡單嘅概括,讓大家做運動時都可以作一個參考,從而判斷自己做緊的運動是否適合。當然,如果做運動時或之後痛楚明顯加劇,並伴隨其他症狀,例如:腫脹、乏力、關節變得僵硬等等,便應盡快尋求物理治療師作進一步的評估,以便作出適切的建議及治療。
     
    參考文獻:
    Karin Grävare Silbernagel et al. Am J Sports Med. 2007 Jun.
    Continued sports activity, using a pain-monitoring model, during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hilles tendinopath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本頁圖片/檔案 - 358105526_670683031745410_2706862823633486092_n
     
  • WhatsApp Image 2023-02-19 at 4.56.38 PM 急性軟組織受傷的 Do No “HARM”!
    撰文:林偉雄物理治療師
     
     
    本頁圖片/檔案 - WhatsApp Image 2023-02-19 at 4.56.38 PM
      
    上文同大家分享過急性軟組織受傷後處理的新概念 “PEACE & LOVE”!今次會介紹急性軟組織受傷後的禁忌,就是 Do No “HARM”
     
    受傷後首72小時之內,我們應避免進行以下4個事項:
    1. H:HEAT 熱敷
    ???? 熱會增加血流量,並且加劇腫脹,所以不應浸熱水浴、焗桑拿或使用熱敷
     
    2. A:ALCOHOL 飲酒
    ???? 飲酒會令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增加患處出血及腫脹的情況
     
    3. R:RUNNING 跑步/運動
    ???? 受傷後太早進行運動會加劇傷患的惡化
     
    4. M:MASSAGE 按摩
    ???? 按摩會增加傷患出血及腫脹
     
    一般而言,受傷72小時之後,經醫護人員或物理治療師的評估,便可以適量進行以上的事項!
     
  • 327194203_529622779272587_6392955945533855601_n 急性軟組織受傷的 “PEACE & LOVE”
    撰文:林偉雄物理治療師
     
    一年一度的香港渣打馬拉松已於2月12日順利舉行,今年一共有37,000多位跑手參與賽事,過去幾個月筆者亦見證着身邊的跑友及病人都積極訓練,備戰馬拉松。
     
    比賽當日的氣溫達20度,而濕度更接近100%,對一衆跑手而言是頗有挑戰性的比賽環境,對心肺及肌肉的要求更甚。跑手在比賽期間容易出現氣力不繼或肌肉過度疲勞等的情況,大大增加軟組織受傷的風險,尤其是肌肉拉傷、足踝關節扭傷(拗柴)及筋腱發炎等等。
     
    過往大家對軟組織急性受傷都會以 “RICE” (Rest, Ice, Compression and Elevation)來作早期的處理,但2019年,英國運動學會雜誌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提出了軟組織受傷後處理的新觀念 “PEACE & LOVE”,值得我們作急性受傷處理的參考!
     
    ☮️ PEACE: 急性期 (受傷後24-72小時)
     
    ????P: Protection (保護)
    保護受傷的部位避免傷勢加劇
    ????E: Elevation (抬高)
    抬高受傷的部位,減低液體積聚,有助消腫
    ????A: Avoid Anti-inflammatories (避免消炎藥)
    消炎藥會抑制發炎反應,令受傷的軟組織修復過程延長
    ????C: Compression (施加壓力)
    利用彈性繃帶包紥患處,可有效減低腫脹
    ????E: Education (傷患的教育)
    咨詢物理治療師,學習正確的傷患處理及受傷後的康復過程
     
     
    ♥️ LOVE: 亞急性期 (受傷3天之後)
     
    ????L: Load (負重)
    在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儘早讓受傷的軟組織給予適當的負荷,並在痛楚可接受的情度下活動患處,更有利軟組織的修復及重建
    ????O: Optimism (樂觀)
    保持正面及樂觀的態度,有利於組織的修復
    ????V: Vascularisation (血液流通)
    受傷3-4天後在可承受的痛楚情形下,應適度的心肺活動及運動,有助受傷組織的血液回流,促進修復及減低痛楚
    ????E: Exercise (復康運動)
    籍著有系統的運動治療,可有效改善肌力、關節活動幅度、軟組織柔軟度、本體感覺的恢復,並回復到受傷前的功能
     
    下次大家患上急性軟組織受傷時,可參考以上介紹的 “PEACE & LOVE” 來處理傷患,但如果受傷的情況嚴重、痛楚持續及患處不能受力時,便應及早求醫,以排除其他嚴重嘅傷患,例如骨折、韌帶撕裂、甩骹等,並作出適當的診斷及治療。
  • 291924028_5263804610347562_4688515823088863762_n 「肌少症 」知多少! (上篇)
    對於長者的骨骼疾病,大家可能比較熟悉骨質疏鬆症、關節退化等疾病。但踏入30歲後,肌肉每10年便會流失3-8%,60歲後肌肉流失的速度會更快,肌少症 (Sarcopenia) 及其引致的問題和危機絕對不容忽視。
    肌少症是老年綜合症之一,隨著年紀增長,肌肉量減少、質量下降,肌力和耐力亦會減弱。步速減慢、容易疲倦、行動障礙都是肌少症常見的症狀,肌少症亦會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長遠可引致功能衰退、削弱自理能力。
     
    香港65 歲及以上的人士,大概有一成人士患有肌少症;患有骨質疏鬆的長者,出現肌少症的機會則高出33%。身體體重指數較低 (BMI <18.5)、缺乏體能活動、靜態生活模式、營養不良特別是蛋白質攝取量不足、長期病患,都會減少肌肉蛋白質合成;另外,慢性炎症、長者住院日數增加或長期臥床則減少引發肌肉再生的信號。以上等等因素會削減肌肉的質量和功能,加速肌肉流失,因此增加患上肌少症的風險。
     
    根據國際標準,肌少症的臨床診斷方法包括:手握力量度儀,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DEXA)量度全身四肢肌肉質量的比例及 6米步行速度。市民一般可以利用以下的簡單評估問卷(SARC-F) 作自我評估。如果總分是四分或以上,表示有機會患上肌少症,建議作進一步的檢查。
    想知道如何預防肌少症、肌少症又可以逆轉、物理治療如何幫助患者改善等等,請大家留意下篇的 《肌少症 知多少》:預防及治療篇!
     
    本頁圖片/檔案 - 291924028_5263804610347562_4688515823088863762_n
     
    參考資料 :
    Volpi, E., Nazemi, R., & Fujita, S. (2004). Muscle tissue changes with aging.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 7(4), 405.
     
    Woo, Jean, Jason Leung, and John E. Morley. "Validating the SARC-F: a suitable community screening tool for sarcopen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15, no. 9 (2014): 630-634.
     
    Yu, R., Wong, M., Leung, J., Lee, J., Auyeung, T. W., & Woo, J. (2014). Incidence, reversibility, risk factors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high body mass index against sarcopenia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Chinese adults.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14, 15-28.
  • WhatsApp Image 2022-11-03 at 3.08.23 PM 「肌少症 」知多少?! (下篇)
    上篇提到肌少症是老年綜合症之一,而不同因素會增加患上肌少症的機會。雖然骨骼肌肉力量和質量流失在退化過程中是無可避免,但是適當地從多方面著手,可預防、減慢疾病的發展,甚至是逆轉肌少症。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飲食及運動都是針對預防少肌症的重要元素。究竟我們可以如何「儲」肌?
     
    充足的營養對於長者預防肌少症及延緩肌肉流失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蛋白質特別是胺基酸,是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的重要元素。研究建議一般長者每天蛋白質攝取量需 1-1.2 公克/公斤(假設長者體重是50公斤,建議每天攝取的蛋白質是50-60公克)才有效預防肌少症。同時,亦不可缺乏維生素D的攝取,因為維生素D有助鈣質吸收,對於肌肉收縮、強度及功能有相當影響。
     
    運動方面,研究指出肌力訓練,特別是阻力訓練,透過肌肥大及神經肌肉適應,有效地達致增加肌肉蛋白質合成、骨骼肌肉的質量和力量。除了阻力訓練,配合帶氧運動更能強化心肺功能及消耗肌肉內的脂肪。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一般成人及長者每星期進行最少150分鐘(分4-5次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體能活動( 中強度即活動時呼吸和心跳稍為加快及輕微流汗,仍然可保持談話);肌力訓練則建議每星期非連續地進行兩天或以上訓練,訓練方法包括利用啞鈴或阻力帶等作阻力訓練。最理想的肌力訓練應該不只針對單一群組的肌肉,而是兼顧全身的肌肉且具功能性。
     
    以下介紹大家6個簡易的家居運動,方便長者在家中多做運動,齊齊「儲」肌。若果長者患有慢性疾病,並沒有恆常運動的習慣,運動前宜先諮詢物理治療師或醫生的意見。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Yanai, H. (2015). Nutrition for sarcopenia.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7(12), 926.
    2. Yu, R., Wong, M., Leung, J., Lee, J., Auyeung, T. W., & Woo, J. (2014). Incidence, reversibility, risk factors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high body mass index against sarcopenia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Chinese adults. Geriatrics &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 14, 15-28.
     
    本頁圖片/檔案 - WhatsApp Image 2022-11-03 at 3.08.23 PM 橫向抬腿

    手扶椅背或穩固的地方,把阻力帶繞住雙腳腳踝
    把重心放在近扶手的一邊腳,另一邊腳保持伸直,往外抬起,維持5秒,身軀保持直立
    做10次為一組,左右腳各做2組
    本頁圖片/檔案 - WhatsApp Image 2022-11-03 at 3.08.23 PM (1) 後向抬腿

    手扶椅背或穩固的地方,把阻力帶繞住雙腳腳踝
    把重心放在一邊腳,另一邊腳保持伸直,向後方抬起,維持5秒,身軀保持直立
    做10次為一組,左右腳各做2組
    本頁圖片/檔案 - WhatsApp Image 2022-11-03 at 3.08.24 PM 四頭肌強化運動

    坐貼椅背,挺直身軀,把阻力帶繞住雙腳腳踝
    左腳保持穩定踏在地上,右膝伸直,維持5 秒
    做10次為一組,左右腳各做2組
    本頁圖片/檔案 - WhatsApp Image 2022-11-03 at 3.08.24 PM (1) 大腿推蹬

    手持阻力帶,並把阻力帶繞住腳前掌
    從曲膝及抬腿的位置,發力向前向下踩,維持5 秒
    做10次為一組,左右腳各做2組
    本頁圖片/檔案 - WhatsApp Image 2022-11-03 at 3.08.25 PM 小腿肌肉強化運動

    手扶椅背或穩固的地方,雙腳與肩同寬
    踮腳讓腳跟離地,維持5 秒
    重複10次3組
    本頁圖片/檔案 - WhatsApp Image 2022-11-03 at 3.08.25 PM (1) 上肢推舉運動

    坐貼椅背,挺直身軀
    手持啞鈴(可以水瓶代替),往天推舉,維持5 秒,慢慢返回原本的位置
    重複10次3組
     
     
Copyright © 啟康物理治療中心. Powered by Anglia Design.
  • 免責聲明
  • 私隱政策
  • 版權所有